比特币市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一直表现不俗,很多美国大型基金和金融服务公司都买入比特币作为长期投资。牛市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比特币 “挖矿活动” 骤增,所以一些监管者又开始把这些活动的环保风险提到议程上来讨论。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比特币是怎么 “挖” 的,为什么它值那么多钱,以及这些挖矿为什么会消耗如此之多的能源以至于一些机构认为这些活动会加大碳排放。请小伙伴们一直看完,小编文末留有彩蛋哦!
比特币是最早的加密虚拟货币之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对传统金融业失去了信心,比特币便应运而生,目的是绕过传统银行进行买卖方点对点的货币交易。和任何货币一样,比特币最初的经济价值是使用者赋予的,而且开发者规定市面上最终只会有2100万枚,使其具有稀缺性。
买卖方之间的交易需要被证明和确认,一笔交易包括时间点和交易量等具体细节会记录在一个共享虚拟账本上,储存这些账本的网络就是区块链。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中,是成千上万的私人计算机服务器在证明和确认担任记录账本的职责,所以每一笔比特币转账记录都会被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同时记录。
这些计算机服务器每验证一定量的交易,就会在区块链上加一个 “块” 并获得一些新的比特币奖励,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挖矿,而购买这些服务器赚取比特币的人就是矿工。
比特币交易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计算机在验证交易时不会知道交易方身份,因为整个交易过程是加密的。为了验证加密的交易,计算机需要很大的算力去解锁这些加密的代码,之后才会在区块链上出块并得到一定的新的比特币作为奖励。这也就从原理上解释了为什么矿工需要那么多电去运转计算机服务器进行挖矿。
上面提到会有成千上万个服务器来验证交易,并不是说你验证了就能得到比特币奖励。每一次出块,算力越大的计算机越有可能获得该区块的比特币奖励。这个机制使得矿工购买特制的算力更高的计算机(矿机),用电量也会随之增高。
比特币从分文不值涨到到现在差不多一枚10万元人民币的进程大概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2017年末的代币集资(ICO)另一个便是今年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入手比特币。
比特币的头十年波澜不惊,但是在2017年异军突起被美国很多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价格一度高达14万人民币左右。很多其他和比特币类似的区块链项目野蛮生长,但与此同时很多国内的诈骗团伙也是鱼目混珠,割了不少韭菜。
在2017年9月4日, 央行下令禁止ICO以及人民币转加密货币的交易。但是比特币的基础价格已经有几千美元了。而如今的牛市主要是大型上市公司或者基金买入比特币所致。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创建的电子支付平台Square和IT公司MicroStrategy纷纷加码。
比特币价格的逐年增长带动了几十亿人民币的加密货币挖矿产业,国内有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矿机制造商,贡献了世界上超过60%的比特币挖矿算力。比特大陆和嘉楠科技是最有影响力的两家,后者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可以想象成百上千的矿机每天不间断同时运转,难怪耗电量会超过一个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挖矿行业真的会对全球变暖产生极大的影响吗?说实话,小编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以国内比特币矿场为例,很多集中在水力发电资源丰富的四川等西南省份,它们用的电基本上是汛期多余产出的电力,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会使用以煤炭或者天然气为能源的火力发电站。很多北美的矿场也会选择水电丰富的区域建立矿场。
但是纽约州金融服务局在报告中指出很多矿场在能源使用方面并不透明,虽然可以计算出电量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但是很多环保机构并没有数据去准确地量化比特币矿工石油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在众多的加密货币中,有一些代币是不需要用算力来挖矿的,而这一趋势有在行业内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最初使用的挖矿原理和比特币相似,都属于Power of Proof (PoW),即利用计算机算力挖出新的代币。
然而以太坊已经开始将整个挖矿原理改为Proof of Stake (PoW)。它和比特币挖矿最大的区别在于矿工不用花大量的算力来争取区块奖励,而是将手上已有的以太坊代币储存在一个网络中一段时间,之后获得相应的新代币。
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开始采用PoS挖矿原理,算力的需求量自然就降下来一些。然而比特币的支持者非常执着于比特币原始的挖矿机制,而且在技术层面上比特币挖矿的网络安全性更高一些。所以比特币挖矿在未来仍然会是该行业的主力军。
纽约金融服务局表示在近期会要求在州内的矿场进行气候变化风险的相关测评,并鼓励银行或者相关借贷机构成立内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来评估加密货币挖矿公司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
北美最大的几个矿场都在纽约州,他们通常采用该州北部的冶炼厂,因为基础设施都是为高耗能机器设置的。而且矿机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热,纽约州北部冬天寒冷的气候有助于矿工降低散热成本。